13岁奔赴战场,黄石86岁抗美援朝老兵李绍昌:,“这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”

李绍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照

2023年7月27日,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。

26日下午,下陆区团结社区一栋居民楼里,86岁的李绍昌坐在摆满照片的桌前,打开一只红色的盒子,拿出一枚带有红色绶带的金色纪念章,手指在纪念章上轻轻地摩挲。那是一枚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”纪念章,李绍昌将纪念章戴在胸前,认真回忆着那些年的峥嵘岁月。

“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争光”

1937年,李绍昌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的一个穷苦家庭,家中兄弟姊妹8个,他排行老幺。

1950年1月至4月,贵州省军区、省委分别发布了关于剿匪斗争的指示。年仅13岁的李绍昌在号召下,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参军。之后,李绍昌随军前往海南,参与解放海南岛战役。

1950年6月25日,朝鲜战争爆发。消息传来时,李绍昌正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解放海南岛战役。

1950年10月8日,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。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,作出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决策,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。

李绍昌毅然决然报名,还来不及和父母报个平安,便坐上了前往东北的火车。11月,李绍昌在安东(今丹东)下了火车,吃过一顿饭,就伴着夜色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。

没有出征的礼炮,没有欢送的锣鼓,只有坐着数万大军的汽车,在黑暗中,在炮火硝烟中默默前进。

刚到营地,李绍昌就感受到了朝鲜战场的残酷:两架刚刚被志愿军击落的美国战机就落在离营地不远处。“这两架飞机从早上7点一直烧到了下午4点。”李绍昌看到志愿军击落的敌机,心里暗自发誓:“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争光。”

李绍昌被分配到空军高炮533团3营9连当通信兵,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适应前线的生活条件和恶劣天气。1950年的冬天,正是朝鲜50年来温度最低的时候,此时的朝鲜北部,就算是白天气温最高也仅有零下20度,夜间温度甚至直接降到零下40度。

“我们每天晚上都是靠着高射炮席地而睡,遇上雨雪天气,也只有一条1米长的油布勉强能够用来盖住身体。”从小生长在南方的李绍昌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寒冷的冬天:身上的棉衣早已被冻成了冰块,双手更是生了冻疮,又红又肿。

“基本上十几天才能吃上一次大米和馒头,一般都是用高粱米煮稀饭吃,饿了就把口袋里的压缩饼干舔几口。”李绍昌所在的空军高炮533团不论白天黑夜都处于临战状态,“军队里的每一天都很忙,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自身的温饱冷暖。”

在营队,李绍昌被要求5天之内学会开大卡车。而在此之前,他从未有过驾驶任何车辆的经验,于是他每天躲在大山里没日没夜地练习。每到晚上,为了躲避敌方的侦察,李绍昌都是摸黑练习。只是学会开车还不够,战况吃紧时,李绍昌还要立刻顶上牺牲战友的空缺,发射炮弹、侦察等技能都必须掌握。

李绍昌所属的连队只有他一个通信兵,他经常要孤身往返于团部与师部之间。“那个时候没有电话,全靠写信传递信息,有的时候轰炸得太激烈,摩托都骑不了,只能靠跑步的方式送信。”李绍昌说,“我一个小时要跑十多里路,当时天上就是敌军的飞机,路面上都是因轰炸留下来的大坑,但我丝毫不觉得害怕。”

“只要人在,桥就在,火车站就在”

1952年6月6日,这是李绍昌永生难忘的日子。

“当时我们拦截了敌军的情报,了解到敌军想要炸掉朝鲜新城川车站及交通线,断了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,想把我们活活饿死。”李绍昌说,新城川车站作为铁路运输第一线,对当时的交通运输和粮食补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新城川车站、车站附近桥洞和铁路一旦被炸毁,志愿军的粮食补给和弹药补给就送不到前线。得到这一情报后,大家迅速进入战斗状态。

当天早上6时,美军派出上千架战机狂轰滥炸,炮火声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许。“敌人为了封锁这个车站,派了数不清的飞机来轰炸,不断地往下扔燃烧弹,还向我们的阵地扫射。”李绍昌回忆,当时整个战场硝烟四起,漫天都是炮火和烟雾。

“只要人在,桥就在,火车站就在。火车站一旦失守,我们的作战部队会受到巨大的威胁。”炮弹碎片不断在眼前飞过,李绍昌眼里却没有一丝恐惧,他依旧坚定地朝着空中的战斗机发射炮弹。上午作为第二炮手打掉敌军飞机,下午当通信兵承担信息传送的重要任务,李绍昌丝毫不敢松懈。

下午3时许,在给师部送信的路上,不时有炮弹在李绍昌身边砸下。返回途中,炮弹像鸟群划过天空呼啸而下,李绍昌不幸被飞溅的土块和石子掩埋。

“车站被炸毁了一部分,我被掩埋进巨大的弹坑里,幸好战友及时发现,把我从坑里挖了出来。”李绍昌说,当时他的右腿被炸伤,但时间紧,做简单包扎后,没两天他就重返了战场。也是因为此次信件的成功送达,李绍昌荣获个人三等功。

战斗结束后,我军获得胜利,敌军遭到重创,被打下了30多架战机。尽管地面被敌机炸平了许多,整个连队依旧完成了保住火车站和火车桥洞的任务。

“参加抗美援朝,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”

硝烟散尽的战场,让他此生难忘:看不出形状的枪炮碎片,漫山遍野的弹坑。这场战役,让李绍昌失去了20多位战友。“受困于当时艰苦的条件,我们无法妥善安葬每一位战友,只能用布包起来,简单就地掩埋。”讲到牺牲的战友,李绍昌红了眼眶,有些哽咽。

1953年7月27日,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订。

消息传到营队时,李绍昌和战友的心情十分激动:“当时我还有些不敢相信,但是再高兴也不能够松懈。整个营队依然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,只敢在心里默默激动。”

回忆起胜利的场景,李绍昌突然泣不成声:“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了,他们再也听不到胜利的消息了。”

1954年1月,李绍昌终于坐上火车,踏上回家的路。和入朝时的情景不同,群众夹道欢迎,迎接他们的是热情的问候与欢呼。直到双脚稳稳地踩上祖国的土地,李绍昌的心才稳稳落地。

1960年,李绍昌从部队转业来到黄石参加工作,于1998年从黄石第二水泥厂正式退休。

如今,李绍昌步履蹒跚,曾经顶天立地的身板早已佝偻,右腿的伤让他饱受折磨。但他却依然对那段岁月感到无比自豪:“参加抗美援朝,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。”

他感慨着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也为祖国日渐强大感到自豪。在李绍昌心里,依然有一个放不下的执念:“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再去一次朝鲜,看看留在朝鲜的战友们,看看我们曾经并肩战斗过的那片热土。”(记者 彭金 潘静茹 实习生 张宇轩 徐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