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,网红打卡点如繁星般点缀其中,成为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生动写照。然而,近期杨泗港大桥下网红拍照点的改造引发的争议,与轻轨黄浦路站“武汉”“江城”书法设计收获的无数点赞形成鲜明对比。为何同是武汉网红打卡点,改造后市民游客反映却截然不同?
杨泗港大桥底改造前,以网红拍照点的身份吸引着众多年轻群体,虽缺乏持续运营能力,却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氛围。改造后引入音乐社、烧烤社等业态,试图打造半公益性质的场所,激活空间活力,这本质上是对城市闲置资源的再利用,旨在平衡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与商业服务功能。然而,功能升级必须与原有空间气质相匹配。杨泗港大桥底原本简单大气的桥底景观,被加上“五颜六色”的灯光、龙门架和钢琴后,被网友吐槽变得“土气”,这反映出改造过程中忽视了与原有空间气质的融合。半商业化的改造,不仅限制了市民拍照的自由,破坏了原有景观,还引发了市民的反感。
城市治理在追求秩序维护的同时,绝不能忽视空间活力的激发,需在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,否则改造就会变成“毁容”。
与此相反的是,黄浦路站“武汉”“江城”书法的改造却被市民广泛叫好。它精准提炼了城市基因,以极简设计传递文化认同,美观大气的同时,又传播了武汉城市名片。而杨泗港大桥底的“土味改造”,则是城市文化的错位表达。强行植入灯光、钢琴等元素,既未延续工业遗址的历史脉络,也未形成新的文化记忆点。在当今城市发展的大潮中,城市需明确文化IP的差异化定位,避免陷入“千城一面”的同质化竞争泥潭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、文化和气质,只有深入挖掘并精准呈现这些元素,才能打造出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文化IP。
改造方或许希望通过商业运营实现盈利,但市民更关注空间的公共属性。成功的改造不能仅仅追求商业利益,而应建立多方参与机制。通过“政府主导+社会资本投入+市民监督”模式,让改造真正符合市民的需求和期望。归根结底,网红打卡点的改造需回归“以人为本”。
城市网红打卡点的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城市管理者、设计师、商家和市民共同努力,才能让网红打卡点从“流量泡沫”走向“文化长红”,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而非昙花一现的景观,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持久的魅力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锋评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ngchucn.com/435/